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系统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农产品物流学、生鲜食品品质变化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实践能力,掌握冷链物流系统设计、生鲜食品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方法,能够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工程技术工具解决生鲜食品供应链中的复杂问题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在社会与专业领域发展的预期培养目标为:
知识目标:掌握生鲜食品品质变化的原理、贮藏保鲜的基本理论、农产品物流及控制等基础知识,精通冷链物流系统设计、生鲜食品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等核心知识,了解生鲜食品物流工程等相关领域知识,构建全面的生鲜食品物流工程知识体系。
能力目标:具备冷链物流设施设备运行与维护技术与实践操作能力技术与实践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项目,熟练运用各类专业软件和工具。拥有良好沟通协作和创新能力,可与团队协同创新,解决实际问题。
价值目标: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结合,以积极态度为社会贡献,注重技术应用的社会效益与人文价值。
思政目标:增强政治素养,坚定政治立场。强化思想道德教育,践行核心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担当社会责任。
二、结业要求
本微专业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生鲜食品物流工程的贮藏保鲜原理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物流保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能力,能解决实际生鲜物流保鲜中的复杂问题的动手能力以及冷链技术优化、保鲜工艺改进、物流方案设计研究与开发技能;具有良好的创新和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生鲜食品在采后流通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腐败变质机理以及先进的贮藏保鲜原理与技术、冷链物流管理、仓储保鲜控制、温控原理等基础知识,能运用冷链知识体系的方法解决生鲜物流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了解生鲜食品温控仓储的全流程管理等领域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3.具有个人工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与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招生对象与条件
本专业面向全校理、工、农、经类学生招生,需要学生修过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门课程。
四、修读要求
(一)修业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为1.5年,最长修业年限不超过2年。
(二)结业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学习完规定的7门课程,修习学分13分。
(三)结业方式
经微专业举办单位审核、教务处审定后,达到微专业结业要求标准的授予微专业证书。
五、课程设置
生鲜食品物流工程微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课程名称(中英文) |
课程代码 |
学分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考核方式 |
开课单位 |
开课学期 |
理论 |
实践 |
线上学时 |
线下学时 |
生鲜食品贮藏与保鲜 |
W0101001 |
3 |
48 |
40 |
8 |
20 |
28 |
线下考试 |
食品 |
2 |
食品化学 |
W0101002 |
1 |
16 |
16 |
0 |
8 |
8 |
线下考试 |
食品 |
1 |
食品微生物学 |
W0101003 |
2 |
32 |
24 |
8 |
16 |
16 |
考查 |
食品 |
2 |
冷链技术与设备 |
W0101004 |
2 |
32 |
24 |
8 |
12 |
20 |
线下考试 |
食品 |
1 |
农产品物流 |
W0101005 |
2 |
32 |
24 |
8 |
12 |
20 |
线上考试 |
经管 |
2 |
温控仓储技术 |
W0101006 |
1 |
16 |
16 |
0 |
8 |
8 |
考查 |
经管 |
3 |
生鲜食品物流保鲜实践 |
W0101007 |
2 |
48 |
0 |
48 |
0 |
48 |
考查 |
食品 |
5 |
合计 |
13 |
224 |
144 |
80 |
76 |
148 |
|
|
|
注:1.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实践教学含实验和上机教学),总学时=线上学时+线下学时;
2.线下理论教学学时不低于总学时30%,实践学时不应低于总学时的20%;
3.课内实践教学按照16学时/学分计算,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训课程按照24学时/学分计算。
4.“考核方式”填写线上考试、线下考试或考察;
5.开课单位填写任课教师所在二级学院,使用简写方式。
六、课程简介
对本微专业开设的课程进行简要介绍,包括课程主要内容、课程教学设计等。
1、生鲜食品贮藏与保鲜:主要讲授生鲜食品在采后流通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腐败变质机理以及先进的贮藏保鲜原理与技术。课程聚焦于维持生鲜食品最佳品质、延长货架期、减少损耗的关键理论与技术实践,涉及采后生理生化基础、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气体成分)调控、物理保鲜技术、化学保鲜技术、生物保鲜技术、包装技术等核心内容。课程教学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融合,课堂讲授专业知识,分析经典案例;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参观生鲜仓储设施、进行保鲜实验,强化动手能力与对理论的理解。通过该课程,学生能够掌握生鲜食品贮藏与保鲜的基本概念、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为深入学习生鲜食品物流工程专业其他课程、从事相关行业工作提供知识储备和实践基础。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鲜食品在贮藏保鲜中的实际问题,提升生鲜食品的品质与安全性。
2、食品化学:主要讲授生鲜食品化学的基础理论、化学成分及其变化和最新研究成果,涵盖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矿物质、色素等成分的结构、性质、功能,以及它们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与变化规律。课程教学设计以理论学习为主。课堂讲授知识要点,线上补充拓展资源。该课程能帮助学生掌握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方向,为生鲜食品物流工程专业后续学习和实践提供坚实的食品化学基础。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利用食品化学相关知识分析物流过程中食品品质变化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措施。
3、食品微生物学:主要讲授生鲜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及最新研究进展,涵盖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生理特性、生长规律及微生物的生长控制,以及微生物与食品品质和安全的关系等重要内容。课程教学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讲授微生物基础知识,同时安排实验教学,让学生亲手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等操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生鲜食品在物流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防控。这门课程能帮助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为生鲜食品物流工程专业后续学习和实践提供坚实的微生物学基础,使其具备保障生鲜食品在物流环节质量安全的能力。
4、食品冷链技术与设备:本课程聚焦冷链技术原理、设备应用及行业发展趋势。内容包括:1)冷链基础理论(温控原理、冷链组成与标准);2)核心技术模块(制冷系统、保鲜工艺、智能监控技术);3)关键设备解析(冷库、冷藏车、冷藏集装箱的结构与运行);4)行业应用案例(食品、医药、生鲜电商等场景);5)前沿技术探讨(绿色节能、智慧冷链、低碳化发展)。本课程采用“理论+实践+案例”模式进行授课,分三个阶段:(1)基础学习:课堂讲授冷链技术原理与设备构造,结合3D模型演示设备运作流程。(2)实践深化:通过实验室操作(如冷库温控模拟、制冷剂充注实验)及企业实地参观,强化应用能力。(3)项目驱动:分组完成冷链方案设计(如疫苗运输链优化),并开展案例分析与成果答辩。这门课程能够为生鲜食品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系统的冷链知识体系,使其掌握冷链技术与设备的关键要点,具备优化冷链流程、提升生鲜产品保鲜效果的专业技能,为从事冷链物流管理和技术开发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5、农产品物流:主要讲授生鲜食品物流工程活动、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流通组织、农产品电商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循环物流的基本理论,课程致力于提高农产品物流服务水平,助力农产品上行。课程教学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融合,结合最新数据和政策、典型案例等讲授理论知识;依托物流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通过3D场景模拟,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够掌握农产品物流的相关知识,为学习生鲜食品物流工程专业其他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优化农产品物流流程,确保农产品品质和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时效性,为解决农产品物流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有效的策略和解决方案。
6、温控仓储技术:该课程主要讲授生鲜食品物流工程中的温控仓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实践,涵盖冷链仓储系统设计、温度监测与控制、节能环保技术、智能化管理等重点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生鲜食品保鲜的温控原理、核心方法、操作要点,熟悉生鲜食品温控仓储的全流程管理,能够运用专业知识优化生鲜食品仓储方案,解决冷链物流中的温控技术问题。课程内容紧密贴合行业实际,为从事食品冷链物流、仓储管理及相关领域工作奠定技术基础。
7、生鲜食品物流保鲜实践:主要讲授生鲜食品物流工程的实用技术、操作流程与前沿动态,涉及冷链技术、包装技术、气调保鲜技术、保鲜剂使用等关键主题。课程涵盖从产地采摘到消费者手中的全链条保鲜环节,分析不同生鲜品类的保鲜要点与难点。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并重,课堂讲授保鲜技术原理,结合实际案例剖析;实践教学环节,带领学生深入生鲜物流中心、冷链仓库等实地场所,进行保鲜操作演练。通过该课程,学生能够掌握生鲜食品物流工程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与操作规范,为生鲜食品物流工程专业的冷链物流管理、仓储保鲜控制等方向提供知识体系和技能基础。还能学会运用保鲜知识解决生鲜物流中的腐损问题,提出优化保鲜流程的对策与方法,提升生鲜食品在物流环节的品质与损耗控制水平。
专业负责人:部建雯
审 核 人:陈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