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百科 >> 正文

论睡眠和运动对你自控力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07-06  [浏览次数]:

在大学里经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要专业选得好,年年期末胜高考。”晚上修仙到后半夜,早上天刚亮就带着黑眼圈到图书馆抢座位,中午也舍不得回宿舍休息,几乎是“期末人”的常态了。牺牲了睡眠和运动的时间去复习备考,但在图书馆打开手机的频率却比平时更多,一天结束,内心充满了啥也没干的空虚感和挫败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自我控制的理论视角去解释。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自主调节行为,并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过程,包括对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控制。这种控制可以分为发动和抑制两方面,如早上强迫自己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抑制悲伤的情绪,保持注意力集中等等。个体存在有限的自控力,这种能力为各种需要自我控制的活动提供能量支持,但会被自我控制活动削减。与我们惯常理解的能力不同,自我控制“能力”可以被消耗,也可以被恢复。

学习就是一项需要自控力参与的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抵制游戏、音乐的诱惑并且抑制时不时打开手机这样的习惯性反应。而这些都可以引起自我控制资源的消耗。自我控制资源被消耗时,个体便处于自我损耗状态。损耗的累加会导致自我衰竭,它是导致自我控制失败(即被身边的诱惑和习惯性反应吸引注意,夺走宝贵时间)的一个关键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自我衰竭与认知疲劳并不等同。认知疲劳状态,即在进行了复杂的认知活动后,大脑陷入“疲惫”。自我控制的行为会消耗自我控制资源,甚至使个体进入衰竭状态,提升后续自我控制的难度。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明白,学习的理想状态是自控力资源充足的状态。但随着自我控制活动的进行,资源总会被损耗。如何从自我损耗乃至衰竭状态下“满血复活”呢?被同学们“压榨”了的睡眠和运动,恰恰是恢复状态的关键因素。

提到运动,我们总会将其与“气喘吁吁”“筋疲力尽”等词汇联系起来。剧烈运动过后,也难以静下心来学习。运动之后累的只想床上一躺,让很多人以为认为运动之后是不适合进入学习状态的,当然也不利于自我控制。作为消耗能量的过程,运动能否可以帮助恢复自我控制资源呢?答案是肯定的。

大学时期学生心理逐渐走向成熟,此阶段大学生心理不稳定性仍然存在,比如情绪起伏大、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意志力有待提高等。体育运动可作为提高大学生自控力的积极干预手段。

运动本身而言,无论是需要精准动作控制的球类运动还是需要意志控制的田径运动,都需要自控力的参与。毫无疑问,这样的活动是消耗自我控制资源的。不过,当完成自我控制任务能获得愉悦感等“奖赏”,或者进行自我控制活动是出于自主性时,该活动的损耗效应会明显下降。此外,运动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可以诱导积极情绪,它会让我们变得更快乐。

运动的恢复是一个间接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有一定的条件:倘若运动适量,其对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就不那么多;倘若我们自发参与运动,就能让我们变得开心,而这可以对自我控制资源起到恢复作用。如果对自我控制资源恢复大于对其的损耗,整体来看就是对自我控制行为有益的。

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如同肌肉疲劳一样可以通过休息等方式进行恢复。睡眠作为人类最主要的休息手段,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恢复自我控制资源最有效的途径。

为什么睡眠不足会影响自我控制力?让我们回想一下下午一二节的课堂。老师站在讲台上一眼望去,有些同学在拨弄手机,有些同学两眼放空陷入了神游,还有些同学干脆将课桌当成了枕头睡的正香。其实,短时间的午间休息就对自我控制资源的恢复很有帮助。有研究者曾先让处于自我损耗状态下的被试休息5分钟,发现他们在后面的自我控制任务中,比没有休息的被试坚持了更长的时间。睡眠不足会让你起床的时候大脑受损。研究表明,睡眠短缺对大脑的影响和轻度醉酒是一样的。我们都知道,在醉酒的状态下,人们毫无自控力可言。

可见,睡眠是自我控制资源恢复的“特效药”,其效果立竿见影。

“自控力是一个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对自己行为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我们常说,等期末考完再统一补觉;我们总是把学习的地位放在其他事情之上。而每天保证睡眠和合理的运动才是王道,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做到事半功倍。

f65a8784482982d49730263f88d84059

2021年07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