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引导青年参与老龄事业发展,探索跨代际实践育人的新模式,国土资源与测绘工程学院“青银知行”社会实践团于7月16日开展了“赓续红色血脉·青银双向赋能”主题活动。通过构建“红色导师+青年学子”的代际对话机制,探索“历史滋养青春,青春激活传统”的育人新范式。

传承红色精神:
实践团成员走进退休老干部马连孝家中,与老人进行面对面交流,一场跨越六十载的时空对话生动展开。马老以校史为轴,向围坐的师生再现了学校“挖沟渠耕农场”的创业历程,用鲜活案例诠释“厚德、自强”校训的实践内涵。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倾听,不时点头,深受启发。当问及马老入党初心时,老人家坚定的一句“保家卫国!”深深触动了在场的师生。校史传承与党史教育深度融合,动人的话语和感人的故事交织,滋养着青年一代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的决心,激励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
桌角一摞标注着密密麻麻红色批注的《人民日报》报纸,吸引了团队成员的注意。马老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人老心不能老,我们心里要时刻装着国家......”他指着报纸上的一段内容,提问同学们“怎样才是新时代合格的大学生?”并让实践团成员也珺丞现场朗读文章片段。学生铿锵有力的朗读声,与马老苍劲的笔迹形成跨越时空的和鸣。此刻,报纸上标红的不仅是文字,更是红色精神传承的密码。

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认知:
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青银携手共同制作了拓印“红心向党”和“非遗宋锦珍珠画”等手工制品,并互赠时代寄语卡片。两张卡片在代际的期许和承诺中,架起精神传承的桥梁。“手工制作+思想对话”的沉浸式教育,使红色精神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践认知。

此次青银共益社会实践,不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同时,也为银发老人带来新的生活乐趣和精神寄托。此次活动让教书育人的接力棒换了新的传递方式,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为·青春有为”的双向赋能,也将为学院培养新时代“知农爱农”人才注入强劲动能。
撰稿|史延梅 排版|张秀凤 一审|张晓月 二审|尉辉 终审|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