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

当前位置: 专题首页 > 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 > 正文

张忠峰:育木亦育人——一名高校教师的学术育人实践手记

发布日期:2025-05-15    作者:     来源:     点击:

教育的本质究竟是“育木”还是“育人”?昔者执迷于“育木”之技,以成绩为标尺,却使幼苗承压过重。而今转向“育人”之本,以学术研究为舟楫,引领学子在真理长河中溯流而上。“古树名木保护”团队诠释了“育木亦育人”的教育真谛——让年轻学子于千年叶脉间探寻科技密码,在守护文明的实践中培育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真正展现了学术育人的实效。

一、破土

古树名木是时间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泰山现有 18195株古树,其中300年以上的1896株,“秦松”“汉柏”“唐槐”等23株被列入世界遗产要素,成为泰山自然与人文景观的重要部分

泰山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备受重视,现已建立“五个一”管护体系。我校“古树名木保护” 团队也正在运用无损检测、数智化监测等科学技术,对泰山古树名木进行健康评估和监测。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更让他们学会敬畏生命、尊重自然。

二、扎根

学术育人的关键在于将知识传授转化为生命滋养的动态过程。课程设计是穿透知识表层直抵思维底层“智慧主根”,帮助学生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的坐标系中重构认知框架。实习实践是横向伸展的实践侧根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践行

学术育人需要在真实情境中扎根,让学生在现场感知中触发真正的学习。古槐修复项目,学生在丈量树轮年轮时同步校准学术年轮,让知识不再悬浮于云端,而是化作滋养社会的养分。知识创新与社会服务的根系在古树名木保护这片土壤里交织成林、枝繁叶茂

三、抽枝

我带领学生走向那些需要守护的古树,研发智慧监测平台,实时收集古树生长信息,为千年古树全生命周期管护和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此项科技创新工作获得广泛关注和认可,中国之声、泰安新闻等媒体进行专题报道,而项目背后蕴含着更深刻的教育意义:如何让学术研究成为立德树人的生动课堂。

项目中,我们搭建起学术能力培养的阶梯:大一新生从文献综述开始逐步沿着古树无损检测的实操脉络攀登,最终独立承担区域生态系统建模任务。当学生发现传感器误差背后的山体微环境变化时,新的研究课题已矗立眼前。这种从实践操作中淬炼洞察力的过程,让学术生命在真实问题中迸发韧性。当中国之声的电波传递着古树心跳,我们已然见证:学术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终将通向立德树人的巍峨山巅。

四、成林

更令人欣慰的是,学生团队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创新创业的动力,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多项大赛中屡获佳绩,还多次获得国家级项目立项。团队中的两位核心成员更是成功创业,分别拿到50万元和30万元的商业合同,实现了从学生到创业者的华丽蜕变。

古树名木的参天华盖,恰似学术育人结出的硕果成林。当千年古树在智能监测中舒展新枝,学生们操作树木雷达的娴熟身影,已化作学术育人生态中最具活力的年轮。那些在赛事中斩获的奖项,如春雷唤醒沉睡的种子,让创新创业的幼苗破土而出——每一份商业合同的签约,正是学术训练转化为社会价值的生动注脚。

教育的长尾效应,则如泰山山脉般绵延不绝。追踪毕业生职业轨迹,那些创业路上的思维韧性、危机中的创新突围,都在无声诉说着学术训练赋予的隐性力量。当新生眼中的迷茫蜕变为自信光芒,更加验证学术育人的终极成果: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时代中展现独特风采,共同构建创新精神的浩瀚林海

五、风雨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不仅反映出就业结构性矛盾,也为教育理念转变指明了方向。面对空心人的躺平困境,我们用个人研究博物馆方式点燃成长内驱力,这种对微小成就感的精心培育,恰似学术土壤里播撒耐旱的种子,让学生在未来风雨中扎根更深。

评价体系的革新,则为风雨中的行者重塑路标。用过程性成长档案替代分数标尺,如同将教育GPS从结果导航切换为轨迹记录,让每一次跌倒都成为路标数据。这种转型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而非标准化的人才。

六、繁花

信息化浪潮中,封闭的校园教育已难以适应快速迭代的社会需求。古树保护项目的成功,正是因为打破了校园与社会的藩篱。一方面以真实项目驱动学习,将古树保护需求转化为教学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整合林学、遥感、人工智能等学科资源,形成跨学科团队协作机制,跨界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实践通道。这种成果导向的育人模式,使学生深刻领悟“需求牵引价值创造”的创业真谛,让象牙塔里的知识化作滋养社会的养分。

回想这些年,古树名木保护团队带领学生先后承担了5项相关课题研究,获得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2项,发表论文48篇,其中学生首位的成果达半数以上。更重要的是,这些成果已在多省市推广应用,守护着万余棵古树名木,为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文脉永续注入创新动能。

育木,亦是育人。在学术育人的道路上,我愿继续做那个播种者,用知识的雨露滋养每一颗年轻的心灵,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既能扎根沃土,又能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