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

当前位置: 专题首页 > 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 > 正文

张会荣:弘道之路:十二载的教育坚守与追求

发布日期:2025-05-15    作者:     来源:     点击:


2013年夏,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炽热激情,以及对机械专业的深厚热爱,开启了属于我的教育生涯。十二载悠悠春秋,在教学与科研的漫漫征途上,我始终秉持着默默躬耕、不事张扬的精神,以仁爱之心如春风化雨般悉心呵护每一位学生,坚定不移地追寻着教育那熠熠生辉的真谛。

一、初涉教坛,直面挑战

初登讲台,我便直面机械专业课程教学的巨大挑战。面对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复杂课程,学生们常面露难色。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台下被动接受,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我深知,必须做出改变,为此付出更多努力。于是,我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打破这一困局,让课堂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创新教学,点亮兴趣

为了让那些晦涩难懂的机械知识变得生动鲜活,课余时间,全身心投入到教具制作和资料收集工作中。在讲解齿轮传动时,我亲手精心制作了齿轮模型,课堂上,我亲自操作这些模型,学生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我的动作,全神贯注地看着齿轮相互啮合,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力在其间欢快地跳跃与传递,运动也随之灵动地转换。不仅如此,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机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四处寻觅相关的视频资料。从汽车发动机的运转,到大型起重机的作业场景这些精彩纷呈的画面,点燃了学生们对机械专业探索的热情之火,让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兴奋的光芒。

图片1:考研交流座谈会

关怀学生,助力成长

记得有一次,在讲解机械设计课程时,李同学对设计方案的构思始终摸不着头脑,整个人显得十分沮丧。课后,我主动找到他,与他深入探讨。我耐心倾听他的想法,发现他对设计的整体思路缺乏清晰认知。于是,我从最基础的设计需求分析入手,一步一步,如同耐心的工匠雕琢璞玉般,引导他。我找来一些实际的机械产品案例,和他一起拆解分析,让他明白如何从功能需求出发,进行结构设计。过程中,我不断鼓励他,告诉他每一项伟大设计都诞生于不断尝试与失败。经过多次交流指导,李同学逐渐找到了感觉,设计方案也越来越出色。看到他的进步,我打心底里感到欣慰,也更加坚定了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的信念。

二、投身科研,砥砺前行

在教学上持续探索创新的同时,我也满怀激情地投身于科研工作。我选择了智能材料的性能优化与应用这一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这是一个充满荆棘与坎坷的领域,涉及材料学、力学、物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如同一个错综复杂、极易让人迷失的知识迷宫。起初,实验进展举步维艰,一次次实验结果都不尽如人意,研究陷入了僵局。我也曾感到迷茫疲惫,仿佛置身于黑暗的深渊,看不到一丝光亮。但我告诉自己,科研本就是一个不断探索、持续突破的过程,绝不能轻易放弃。

(一)广纳知识,博采众长

为了攻克技术难题,我如同一头扎进书海的求知者,查阅海量国内外文献资料,不放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同时,我积极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行们交流经验,分享彼此的见解。

(二)严谨实验,追求精准

实验过程中,我对每一个数据严格把关,不放过任何细节。有时,为获取一个准确数据,我会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像一位坚守阵地的战士,毫不退缩。每一个数据的波动,都如同战场上的细微变化,需要我全神贯注地去捕捉和分析。

图片2:实验指导

三、研教融合,收获硕果

科研之余,我积极将科研成果与思维融入教学。我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指导学生参与基于新型材料的机械结构创新设计项目时,学生们遇到材料选择与结构优化难题。我与他们一起查阅资料,分析不同材料的性能特点,根据设计要求筛选。在结构设计上,我引导他们运用所学力学知识进行模拟分析,不断优化结构。经过数月努力,学生们成功设计出一款性能优异的机械结构,并在山东省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比赛中获奖。看到学生取得的成绩,我无比自豪,也深刻体会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重要性。

图片3:教学培训

四、桃李芬芳,未来可期

十二年来,我亲眼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与蜕变。他们有的成为机械领域的技术骨干,在企业中如同中流砥柱般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的继续深造,在学术道路上如同勇敢的攀登者,不断探索创新。而我,也在这条弘道之路上不断成长,收获满满。每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那一张张充满求知欲的面孔,心中便涌起无尽的力量,如同被点燃的火焰。我深知,我的弘道之旅还将继续。我将以更加坚定的躬耕态度,怀揣着更加温暖的仁爱之心,在教学与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机械专业人才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让教育的光辉大道在我的脚下不断延伸,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