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

当前位置: 专题首页 > 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 > 正文

高杨:为师“三境”

发布日期:2025-05-15    作者:     来源:     点击:


晨露未晞时铺展思想的经纬,星斗满天处点亮知识的航标。时代的浪潮浩浩汤汤,而教师始终肩负着“立德树人、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幸运如我,能够遂儿时所愿,成为一名教师。身负国家民族重托,心怀教书育人宏愿,我不懈求索为师的真谛。追问先辈,从孔子杏坛讲学“有教无类”到杨昌济“欲载大木柱长天”,再到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教育家精神始终在传承中发展,历久弥新;叩问初心,从教十余载,我在学习和实践的点滴中,在身边优秀同事的熏陶和启发下,逐渐体悟到为师的三重境界——尊教、善教、乐教。  

一、尊教:立身以德 慎终如始

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担如此艰巨之任,必然要以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对高尚师德的坚守为立身之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尊教是教师的基本境界,不入此境,不堪为师。

开学前夕,马院全体教师前往曲阜中国教师博物馆参观学习。对我来说,这是一场朝圣之旅。当我驻足于孔子“杏坛讲学”的复原场景前,耳边仿佛响起“其身正,不令而行”警句。面对先贤们如炬的目光,我不禁自问:我们的品德言行是否经得起这些“督导”们穿越时空的审视?我们是否能如馆中师者一般,始终坚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坚定的回答叩击着心灵,回响在脑海。

图片1:参观中国教师博物馆

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浪潮中,教育者的尊严源于对真理的敬畏。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强调“教者必以正”。面对“躺平”“摆烂”等社会思潮,我们要像顾炎武般“行己有耻”,以《礼记》中“师严道尊”的操守守护精神高地。当我们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讲述红船精神时,当我们在学生面前如数家珍地背诵出《共产党宣言》中振聋发聩的经典语段时,眼中闪烁的信仰之光,就是对学生最生动的价值引领。

二、善教:润物无声 守正创新

教学不是教师自说自话的独幕剧,而是师生共鸣的协奏曲。好的教学需要“双向奔赴”。朱熹有言:“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只有育人的满腔热忱还远远不够,教师还要掌握育人智慧,学习教学技巧,善于用丰富灵活的手段方法,增强的教学的实效性,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如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善教是教师的升级境界,需要终身学习,持续修炼。

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这对思政课教学具有永恒启示。在讲授伟大建党精神时,我带学生走进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让他们如临其境地体验王尽美、邓恩铭的筚路蓝缕,使抽象理论化作可触可感的党史画卷。智慧的教学如同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依乎天理”,在知识图谱中找准学生的认知穴位。

图片2:带学生走进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现场教学

面对数字原住民一代,教育智慧需要传统与现代的交响。运用VR技术重现长征场景,通过辩论赛解析“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哲学”拍成短视频上传B站——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思想的时代演绎。当00后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上用弹幕互动时,真理的光芒正在指尖流淌。

三、乐教:心有所依 甘之如饴

在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比的意境中,教师的形象固然崇高,但未免太过悲楚。教师高举火把为学生引路之时,不也温暖和照亮了自己吗?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当教师不把教学工作简单看作“碗饭”,而是当作“食粮”之时,修炼德能就有了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源。尊教、善教是为师者弘道于世所追求的境界,乐教则是为师者成道于己所追求的境界,是教师的大成之境。

由于校区在淄博,我们往返上课要坐近四小时班车。但当看到学生眼里的星火,得到学生积极的反馈,所有的颠簸都化作幸福的涟漪。这种快乐不是简单的情绪体验,而是孟子所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生命圆满,是张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的精神回响。

图片3:与学生交流谈心

教育者的至乐,在于见证生命的绽放。当娇生惯养的“脆皮大学生”在思政课影响下报名了乡村支教志愿者,当课堂讨论激发的思考转化为“挑战杯”的课题,这种成就远超世俗功利。就像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看学子“如坐春风”,我们也在见证青年“觉醒”的过程中,体味着“乐亦在其中矣”的真谛。这种快乐,是教育者独有的精神原乡。

“尊教”的敬畏到“善教”的智慧,最终升华为“乐教”的恬然,这不仅是职业修为的进阶之路,更是教育生命的诗意栖居。当我们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执着坚守讲台,以“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温柔呵护成长,以“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使命激励人生,就是在续写着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文明基因,在弘扬着教育家精神,在践行着“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响亮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