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

当前位置: 专题首页 > 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 > 正文

白达奕:以创新为钥,开启文化传承之门 ——在实践中守护中华根脉

发布日期:2025-05-16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1盛夏的一个清晨,我站在第九届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的决赛现场,手中的教案还带着昨夜反复修改的折痕。当大屏幕上亮起《大学语文》课程中垓下之围——悲剧英雄项羽的人生落幕的互动设计时,评委席上的点头让我想起十年来每一个站在讲台上兢兢业业的自己。

一、BOPPPS模式下的课堂革命

 那是《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第一堂课,我尝试将BOPPPS教学模式融入古典诗词鉴赏单元。在导入环节,我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了故宫文创产品的前世今生。同学们,当《千里江山图》变成手机壳,当青铜器纹样印上笔记本,传统文化如何焕发新生?这个问题像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1:山东农业工程学院首期教学示范课

 在参与式学习环节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小李为大家展示了自己设计的一款诗词盲盒,将中国传统诗歌中的经典名句与现代生活场景结合。这不仅是简单的文化符号移植,更是传统审美与当代价值的对话。在小组展示时,她的发言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嘱托。这种古今对话的奇妙反应,让我看到了教学创新的生命力。当看到学生们自发将课堂创意转化为社会实践并以此为依托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时,我知道这堂融合BOPPPS模式与课程思政的大学语文课,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最终,这门课的学生评教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更让我惊喜的是,学生小陈在期末反馈中写道:语文课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它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

 当我站在第九届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的领奖台上,手中的证书不仅是对教学创新的肯定,更是对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教育理念的践行。


2:期末学生反馈词云

二、外国文学中的文化罗盘

 在《外国文学》课堂上,我始终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的嘱托。

 讲解《堂吉诃德》时,我引导学生对比骑士文学与中国侠义精神的异同。当桑丘・潘沙的实用主义遇到鲁智深的快意恩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差异,更是人类对理想主义的共同追求。通过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分析,学生们逐渐学会在比较文学中把握历史规律。

 讲解古希腊罗马神话时,我引导学生对比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在中西文学的碰撞中,学生激动地表示,中国神话中的精神传统,既非简单的征服自然,也不是被动屈从,而是以敬天而不畏天"的姿态,在尊重规律中寻求突破。

 我特意设计了文学中的丝绸之路专题,将但丁《神曲》与玄奘《大唐西域记》并置研读。当学生们发现荷马史诗中竟有来自中国的丝绸,薄伽丘《十日谈》中竟有蒙古商队的身影时,眼睛里闪烁的不仅是求知的光芒,更是文化自信的觉醒。

 今年春天,我带领学生开展跨文化文学对话项目。他们将《哈姆雷特》的独白与《牡丹亭》的游园相结合,用短视频记录东西方戏剧中的生命意识。在分享报告会上,学生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在文明互鉴中坚守本根。这份来自00后大学生的思考,让我更加坚信课程思政的深层价值。

三、现代汉语里的家国情怀

 在《现代汉语》课上,我常说:语言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在《现代汉语》课程中,我收集了三百多个鲜活案例。从网络热词YYDS的规范使用,到敦煌壁画题跋中的语法现象,每个知识点都串联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有次讲到汉字的结构美学,我展示了学生设计的甲骨文艺术字,那些在青铜器上沉睡千年的文字,在手机屏幕上焕发新生。

 2022年春季学期,我设计了现代汉语中的文化密码实践项目。学生们深入社区采集现代汉语语言景观,在整理过程中发现,许多看似土气的表达竟与《诗经》中的词汇一脉相承。原来日头就是《小雅》里的响雷和《周易》中的有着文化渊源。小组的报告引发了热烈讨论这一项目超越了单纯的语言学训练,本质上是在构建一种文化生态修复模式——通过发现社区语言中跳动的“古典脉搏”,让学生成为文明基因的解码者、传承者与再创作者。

 为强化语言规范意识,我将网络热词与古代汉语语法结合,设计了语言医生互动环节。当学生们用主谓宾定状补的知识分析绝绝子”、“YYDS的构词特点时,不仅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更深刻理解了规范和纯洁祖国语言的责任感。


3:学生用甲骨文艺术字设计自己的姓名

 每当站在台上,我望向台下年轻的面庞,仿佛看见无数个清晨与深夜的坚持都有了意义。教育的本质,不正是用创新之火点燃文化传承的薪柴吗当我的学生们既能欣赏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又能写出工整的七言律诗;既能用 Python 编写程序,又能解读《说文解字》的奥秘,这不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动人的勋章吗?

 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用文化的火种点燃学生心中的灯盏。当《大学语文》的 BOPPPS 模式激发创新思维,当《外国文学》的辩证分析培育文化自觉,当《现代汉语》的案例教学筑牢文化根基,我知道,这就是新时代高校教师最珍贵的使命——在传承与创新中,为学生铺就通向文化自信的星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