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想自己从教37年的历程,我百感交集。1988年,我从江西财经学院毕业后自谋职业来到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齐河校区任教,随着学校从成人教育到高职大专教育再到转制升本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听我课的学生也从平均年龄40多岁的成年人变为20岁左右的朝气青年。我也在时光的变迁中锐意进取,蜕变为一名普通本科高校的教授。
一、初登讲台:倒置的师生年轮
1989年春季学期,我第一次登上了神圣的讲台,教学对象是一群三四十岁的成年人,他们有的是地方的领导,也有的是准备提拔的后备干部,还有本校一部分职工。面对实践经验丰富的成人学员,我这个刚出校门、初出茅庐的小先生胆怯的不敢与学生们对视。“老师,请问三来一补企业都是哪些企业?”顺声望去,一位约30多岁的学员举手提问,我仔细给同学们讲解了“三来一补”企业的内涵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同学们聚精会神的聆听后纷纷表示学成回原工作单位后要积极争取举办“三来一补企业”,争取地方经济上新台阶。我第一次感受到教师的责任和担当,暗下决心:要不断汲取新知识,珍惜三尺讲台,做学生的引路人。

图1:与成人学员在一起
刚书写到“财政收入”,青州市经管站钟站长就怯怯地举手问:老师,我们这次收的培训费属于财政收入吗?我认真给他们讲解了财政收入的概念和特点,为同学们讲解了税费的界限,学员们听了都默默点头,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令我感动。这期培训班上的学员都是青州市各乡镇经管站的站长,年龄最小的35岁,最大的56岁,而我当年只有25岁。中午就餐时,一张能坐10多人的餐桌只有我一个人,问学员们为何不愿意与我同座吃饭时,班长说:因为您是老师,大家都不好意思。但我心里明白,这是学员们对知识的敬仰和尊重。倒置的师生年轮使我明白知识的价值,督促我要不断努力,做一名德才兼备的好老师。
二、时光皱褶里的双向成长
时光到了1998年,学校迎来了第一批高职大专学生,站到新的讲台,面对的是比我年轻15岁的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人,他们对知识如饥似渴。课上,我用自己娴熟的授课技巧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引领他们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课下,我又成为他们的知心大姐,与他们一起做活动,谈理想谈人生,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众多的学生中,2003级市场营销班的李百晓表现尤为突出:他毕业后一路通关读到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士后,目前在省内一所大学任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拥有山东省高层次(惠才卡)人才、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专家、山东省签约艺术评论家等称号。在与这些优秀学生们的相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图2:与著名校友李百晓座谈
三、生生不息的薪火相传
2013年学校转制升为普通本科院校,我也与时俱进的转型为普通本科学校的教授。201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催生了网上教学模式的改变,作为一名教师我积极学习腾讯会议、云课堂、学习通、智慧树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与同学们共同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教学时光,真正做到了停课不停学。2025年初,令世界瞩目的Deepseek智能AI大模型的推出,为课堂教学范式革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驱动,为此,我与年轻的师生们一起沉浸在学习应用Deepseek赋能教育的浪潮中,从教学大纲的制定到教案的编写,从教学PPT的制作到与学生的互动,从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到科研课题的研究,处处浸透着新技术新理念在工作中的应用。我也在即将退休的时光里享受着科技带来的活力与愉悦,沐浴着年轻师生们的青春气息。

图3:与藏族学生在一起

照片4:与2024届毕业生在一起
记得歌星刘欢老师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说到自己作为教师的四大幸福事:一是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二是与学生的互动能让人感到充实与快乐;三是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身上学到新东西,实现自我提升;四是老师在传道解惑中培养未来的希望,这种责任和成就感让人感到幸福。我,一名从教37年的老教师,也深深感受到了唯有教师这个职业会给我带来无穷的幸福,并会伴随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