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下午,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樊庆彦教授做客“明德讲堂”,作了题为“猴王修心记—‘四大名山’与孙悟空的生命成长和精神救赎”的学术报告,并与师生进行了座谈交流。人文学院部分教师、2024级秘书学专业学生聆听报告并参加座谈交流。
樊庆彦教授立足山岳信仰文化与山岳空间书写的角度,从四个维度深入分析了《西游记》中的“四大名山”与孙悟空的生命成长和精神救赎。指出花果山孕育了孙悟空的自由精神和桀骜不驯的的本性,是自由“放心”的桃花源;灵台方寸山是其“求心”问道之仙地;五行山则是孙悟空心猿“定心”的转折地,在此地他收敛性情,渐入净土,开始由野性向理性转变,灵山是孙悟空“正心”皈依的佛山。作为集善恶于一体的猴王形象,孙悟空身上充斥着反叛者与英雄人物的矛盾性,“花果山”“灵台方寸山”“五行山”“灵山”四座大山联结了孙悟空生命成长与精神救赎的整个历程,使之通过完成“放心—求心—定心—正心”的蜕变,达到了精神自由与心灵救赎的统一,从而构建了心学视阈下孙悟空的英雄成长主题,由此也印证了《西游记》的“求放心”主旨。
樊庆彦教授结合作品对青年人成长进行指导。他说,探讨《西游记》的主旨应跳出具体取经故事的藩篱,促进经典的丰富化诠释,联系心学视域下英雄成长的主题,个人的成长就是如何通过自我反省和内心力量来克服所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困难的成长过程。随后,樊庆彦教授和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现场氛围热烈。
会后,樊庆彦教授参观了人文学院的电商实训室、秘书实训室、书画社和汉服体验馆,对学生的多才多艺、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给予赞赏,对人文学院以传统文化涵养人文素养、创新育人模式的实践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撰稿:董俊 卢彦旭;编辑:卢文婧;复审:高千秋;终审:牛化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