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教育强国建设和食品安全监管的最新要求,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中思政引领弱、创新能力培育不足、数智化水平低等难题,自2017年起,依托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平台及多项省级教研项目,构建了“思政铸魂、能力立本、数智赋能”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提高了实践育人质量。

思政铸魂:将价值坐标嵌入实践脉搏
该专业创新性地编制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思政指南》,明确了“学农兴农、责守食安”的思政育人主线,将价值引领深度嵌入专业实践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建设专业化思政育人基地、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思政教育从“外在灌输”到“内在觉醒”的转变。学生们在解决农业和食品产业真实问题、保障食品安全的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责任担当,有效契合了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的深度融合,培养了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
能力立本:构建匹配产业发展的关键能力图谱
为解决实践教学创新导向不足的问题,该专业首次运用胜任力模型理论和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对200余家食品企业岗位需求、50余位行业专家访谈以及1000余名毕业生追踪调查,系统构建了涵盖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三维度的“关键能力图谱”。这一图谱清晰地描绘了学生从基础认知到创新实践的能力发展轨迹,确保了抽象能力要求能够转化为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并建立了产业需求变化监测体系以实现动态更新。
数智赋能:打造高效协同的实践保障体系
针对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该专业积极推进数智化建设。在产科教协同实践教学平台方面,泛化了实践教学场景,推广了数字评价,显著提升了校外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产科教协同效率。同时,组建了结构化“三师一导”(校内教师、企业导师、科研导师、AI助教)教学团队。校内教师负责“专业筑基”,企业导师搭建“产业对接”的桥梁,科研导师激活“创新驱动”的内核,AI助教则提供即时反馈与指导,有效突破了传统指导的时空限制,确保每位学生关键能力有效达标。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不仅是适应国家教育战略需要的主动作为,也是对食品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积极探索。未来,该专业将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为建设教育强国和保障人民“舌尖上的安全”贡献更多力量,为中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作者:毕文慧;编辑:卢文婧;复审:张宗伟;终审:牛化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