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掌握智慧园艺生产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好的实践能力,掌握农业大数据分析、智能装备应用、环境精准调控与管理、工厂化生产与管理的基本方法,能够综合使用现代工具解决社会发展和企业生产中有关智慧园艺生产的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社会与专业领域发展的预期培养目标为:
知识目标:掌握园艺生产、环境控制等基础知识,精通农业大数据分析、智能装备应用、环境精准调控与管理、工厂化生产与管理等核心知识,了解智慧园艺等相关领域知识,构建全面的智慧园艺生产知识体系。
能力目标:具备智慧园艺生产技术与实践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项目,熟练运用智能装备工具。拥有良好沟通协作和创新能力,可与团队协同创新,解决实际问题。
价值目标:塑造正确价值观,培养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结合,以积极态度为社会贡献,注重技术应用的社会效益与人文价值。
思政目标:增强政治素养,坚定政治立场。强化思想道德教育,践行核心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信念,为实现现代园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而努力拼搏,担当社会责任。
二、结业要求
本微专业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智慧园艺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智慧园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包括创新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能力,能解决园艺智慧生产问题的动手能力以及智能化设备研究与开发技能;具有良好的创新和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智慧园艺生产专业基础知识,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设施园艺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了解智慧化生产方案设计、设备研发、过程管控及技术推广等领域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3.具有个人工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与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招生对象与条件
本专业面向全校学生招生,需要学生修过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门课程。
四、修读要求
(一)修业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为1.5年,最长修业年限不超过2年。
(二)结业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学习完规定的9门课程,修习学分12分
(三)结业方式
经微专业举办单位审核、教务处审定后,达到微专业结业要求标准的授予微专业证书。
五、课程设置
智慧园艺生产微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课程名称(中英文) |
课程代码 |
学分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考核方式 |
开课单位 |
开课学期 |
理论 |
实践 |
线上学时 |
线下学时 |
农业大数据 |
|
1 |
16 |
16 |
0 |
16 |
0 |
考查 |
农科学院 |
1 |
设施环境智能化控制 |
|
1 |
16 |
16 |
0 |
0 |
16 |
考查 |
农科学院 |
1 |
设施智能农业装备 |
|
1 |
16 |
16 |
0 |
0 |
16 |
考查 |
农科学院 |
1 |
智慧植保技术 |
|
1 |
16 |
8 |
8 |
8 |
8 |
考查 |
农科学院 |
2 |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 |
|
1 |
16 |
12 |
4 |
12 |
4 |
考查 |
农科学院 |
2 |
工厂化育苗 |
|
1 |
16 |
12 |
4 |
0 |
16 |
考查 |
农科学院 |
2 |
蔬菜智慧生产技术 |
|
2 |
32 |
20 |
12 |
10 |
22 |
线上考试 |
农科学院 |
3 |
果树智慧生产技术 |
|
2 |
32 |
24 |
8 |
14 |
18 |
线上考试 |
农科学院 |
3 |
花卉智慧生产技术 |
|
2 |
32 |
24 |
8 |
0 |
32 |
线上考试 |
农科学院 |
3 |
合计 |
12 |
192 |
148 |
44 |
60 |
132 |
- |
- |
- |
注:本表中的“开课学期”特指“微专业”开课学期。
1.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实践教学含实验和上机教学),总学时=线上学时+线下学时;
2.线下理论教学学时不低于总学时30%,实践学时不应低于总学时的20%;
3.课内实践教学按照16学时/学分计算,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训课程按照24学时/学分计算。
4.“考核方式”填写线上考试、线下考试或考察;
5.开课单位填写任课教师所在二级学院,使用简写方式。
六、课程简介
1.农业大数据:主要讲授农业大数据的基本概念、技术方法及其在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应用实践,课程内容涵盖农业大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与应用全流程,并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展示大数据如何赋能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和农业产业互联网发展。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将了解我国农业大数据的发展现状、趋势及面临的挑战,深入理解农业大数据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各环节的应用价值,掌握描述性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预测分析等方法分析农业问题,具备初步的农业大数据项目设计和实施能力,为学习其他数字农业相关课程奠定坚实基础,增强学生运用数字技术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设施环境智能化控制:主要讲授栽培设施中光照、温湿度、CO₂浓度、土壤环境等关键因子的特征与调控原理,涉及智能传感器网络部署方法、数据实时采集与传输技术、自动化调控设备应用等内容。通过该课程,能够掌握园艺设施环境智能化调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环境动态监测与智能调控方法,理解设施环境智能化控制的核心逻辑,具备初步的系统设计、设备维护及问题分析能力,为学习园艺设施智慧生产技术等课程提供知识体系与框架。
3.设施智能农业装备:主要讲授设施智能农业装备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涉及农业物联网技术、智能温室环境调控装备、精准作业机械、农业机器人等重要内容。课程中,学生将深入学习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核心知识,掌握设施智能农业装备的设计理念、运行机制和研发方法。通过该课程,学生不仅能够构建起系统的设施智能农业装备知识体系,为学习农业工程、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奠定坚实基础,还能培养将智能装备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际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效率、成本和环境等问题,进而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 。
4.智慧植保技术:课程聚焦前沿智慧植保技术在植物病害虫防控中的核心,专为植物保护专业及其爱好者设计。课程深入解析如何利用多光谱传感器、田间智能监测设备、植保无人机及AI诊断模型,实现对作物病虫害的早期精准识别、动态监测预警与科学防控决策。结合3D虚拟仿真技术,采用线上操作了解植保方法,系统学习病害数据智能采集与分析技术,掌握基于物联网和云平台的实时监测方法,并理解AI模型辅助诊断与精准施药决策的原理及操作流程。通过真实案例解析与模拟操作,将智慧植保技术融入实际生产的能力,显著提升病虫害防控的精准度与效率,减少损失,降低农药滥用风险,迈向更智能、更绿色的现代农业管理。拥抱科技,赋能农业,提升植保效率。
5.食用菌工厂化栽培:聚焦智能化、低碳化行业前沿趋势,理论结合实操,深入生产一线参观现代化工厂,面向农学、生物技术及食品科学等领域,系统讲解现代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全流程技术与智能化管理。主要介绍食用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生态学规律以及食用菌菌种选育和扩繁、培养料配方、灭菌工艺及装瓶自动化、精准环境控制和智能菇房调控、周年化生产、品质标准化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核心技术,具备生产管理能力,对接食用菌产业升级需求,提升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就业竞争力。
6.工厂化育苗:主要讲授工厂化育苗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国内外工厂化育苗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工厂化育苗的设施与设备,掌握无土育苗、嫁接育苗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制定规模化集约化育苗的建设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熟练地掌握无土育苗、嫁接育苗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系统地掌握和了解工厂化育苗的原理与技术,以适应现代农业和种苗产业的基本专业素质和技能的要求。
7.蔬菜智慧生产技术:致力于培养适应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课程融合多学科知识,以智能化温室大棚为典型场景,详细讲解蔬菜生产全过程的智慧化技术。学习者将深入掌握通过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蔬菜生长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肥力等关键因素的方法。同时,学习如何运用智能设备实现自动化作业,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人力成本和资源消耗。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具备在蔬菜智慧生产领域从事规划、管理、技术研发与应用的能力,为推动蔬菜产业的智能化、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8.果树智慧生产技术:课程聚焦现代果树生产智能化转型。主要内容涵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果园环境监测、精准灌溉施肥、病虫害智能识别防治、果实品质检测与采收中的应用,同时介绍智慧果园管理系统的搭建与运行。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设计,通过案例分析、虚拟仿真、实地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果树智慧生产的核心技术。修完本课程,学生既能理解智慧生产技术原理,又能熟练运用相关技术解决果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投身智慧农业领域奠定坚实基础。
9.花卉智慧生产技术:以观赏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讲授观赏植物分类、观赏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繁殖、栽培、设施及设备以及草本和木本观赏植物的生态习性、繁殖栽培、管理技术、园林应用等理论知识。在课程中融合先进的花卉智慧生产技术,为未来观赏植物智慧化生产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对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专业负责人:国淑梅
审 核 人:刁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