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培养方案

2025年度风景园林芳香疗愈“微专业”培养方案

发布者:  时间:2025-09-26 15:44:42  浏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空间与逻辑思维能力,掌握风景园林与芳香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好的实践能力,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能够综合使用风景园林专业、芳香学科相关实操工具解决社会发展和企业生产中有关芳香产业与大健康事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社会与专业领域发展的预期培养目标为:

知识目标:掌握核心芳香植物识别、特性、功效、安全使用知识;理解园林环境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机制;了解基础人体生理、心理与芳香疗愈、园艺疗愈的关联。构建全面的风景园林芳香疗愈知识体系。

能力目标:具备熟练进行芳香元素安全应用(嗅吸、局部涂抹、环境扩香);掌握基础园艺操作技能(种植、养护、采摘、花艺)与实践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项目;具备设计和带领园林芳香疗愈活动的能力;掌握基础的身心状态观察与评估技巧。拥有良好沟通协作和创新能力,可与团队协同创新,解决实际问题。

  价值目标:塑造正确价值观,培养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结合,以积极态度为社会贡献,注重技术应用的社会效益与人文价值。培养对自然和植物的敬畏与连接感;提升自我觉察与情绪管理能力;增强同理心与沟通能力(面向带领者);树立安全、伦理和专业意识。

思政目标:增强政治素养,坚定政治立场。强化思想道德教育,践行核心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信念,为实现以风景园林芳香疗愈为核心的大健康事业而努力拼搏,担当社会责任。

二、结业要求

本微专业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风景园林与芳香疗愈相结合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风景园林芳香疗愈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包括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疗愈机制与风景园林意境理念与疗愈空间机制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能力,能解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问题的动手能力以及风景园林意境空间与芳香疗愈相结合的研究与开发技能;具有良好的创新和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芳香植物、风景园林空间专业基础知识,能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解决现代社会针对精神健康需求和特殊人群需求中的实际问题;

2.了解芳香和园林等领域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3.具有个人工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与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招生对象与条件

本专业面向全校各类学生招生,需要学生修过门课程。

四、修读要求

(一)修业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为1年,最长修业年限不超过2年。

(二)结业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学习完规定的6门课程,修习学分15

(三)结业方式

经微专业举办单位审核、教务处审定后,达到微专业结业要求标准的授予微专业证书。

五、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芳香疗愈微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课程名称(中英文) 课程代码 学分 总学时 学时分配 考核方式 开课单位 开课学期
理论 实践 线上学时 线下学时
1. 芳香疗愈基础与实训Foundation and Practice of Aromatherapy
3 48 32 16 32 16 考查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1
2. 园林芳香植物与实训Aromatic Plants in Landscape and   Practice
2 32 16 16
32 考查 1
3. 园林芳香疗愈核心技术与实训Core Technologies and Practice of   Landscape Aromatherapy
3 48 32 16
48 考查 2
4. 园艺疗愈技术与融合与实训Technologies, Integration and Practice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2 32 16 16
32 考查 2
5. 疗愈花园设计与实训Therapeutic Garden Design and Practice
3 48 32 16
48 考查 3
6. 疗愈活动策划与实训Therapeutic Activity Planning and   Practice
2 32 16 16
32 考查 3
合计 15 240 144 96 32 208 - - -

注:本表中的“开课学期”特指“微专业”开课学期。

1.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实践教学含实验和上机教学),总学时=线上学时+线下学时;

2.线下理论教学学时不低于总学时30%,实践学时不应低于总学时的20%

3.课内实践教学按照16学时/学分计算,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训课程按照24学时/学分计算。

4.“考核方式填写线上考试、线下考试或考察;

5.开课单位填写任课教师所在二级学院,使用简写方式。

六、课程简介

对本微专业开设的课程进行简要介绍,包括课程主要内容、课程教学设计等。

1. 芳香疗愈基础与实训:课程主要内容应包括芳香疗法理论基础、植物学基础、操作技术和应用场景等模块。

(1)课程主要内容:核心概念与原理;历史文化脉络;安全与伦理规范④芳香植物学与精油科学;产品制作与方案设计。⑥个性化疗愈方案;结合园林环境的团体活动设计。

(2)课程教学设计:模块化课程结构:采用“理论—实训—应用”三阶递进,结合6大模块:基础理论、植物与萃取、操作技术、产品制作、园林融合设计、方案定制。

(3)多元化教学方法:体验式学习;项目驱动实践;案例研习与角色扮演。

4)综合评估体系:过程性评估(60%)实训报告;终结性评估(40%)理论考试(作用机制、安全知识)+ 技能考核(按摩手法演示、产品制作);创新加分项。

2. 园林芳香植物与实训:重点突出本土植物机制核心理念

(1)课程主要内容:模块1:植物分类与识别、植物生长生态、活性成分与功效;模块2:疗愈花园规划与种植技术、空间设计原则、生态种植技术、感官场景营造;模块3:鲜植疗愈实践、干燥技术、手工制品开发。

(2)课程教学设计:①模块化实训项目设计:基础技能、场景构建、本土产品开发。②五感探索教学法、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生态、传统文化)。

(3)动态评估体系:植物配伍方案答辩(40%)、限时植物移栽成活率考核(30%)、疗愈产品商业策划书(40%)。

4)本土化与特色设计:中国植物文化深度融入、低成本教具开发、生态伦理实践。

3. 园林芳香疗愈核心技术与实训

(1)课程主要内容:模块1嗅觉干预技术、植物触疗技术、空间能量管理;模块2技术组合:嗅吸+园艺操作、触疗+声音疗愈、芳香+色彩疗法;模块3:核心技术实训项目(芳香空间调控、植物触疗引导、动态疗愈流线)

(2)课程教学设计:三阶递进式实训框架(安全独立操作单技术、设计多技术协同方案、场景全流程项目管理能力);创新教学方法(虚实结合实训、困境工作坊、本土化案例研习);多维动态评估体系(实验室检测报告、生化检测套件、创新性评价量表、伦理决策树状图)

(3)资源与安全设计:本土化教具开发(节气疗愈工具箱、低成本替代材料);安全控制三重机制(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应急)

(4)课程设计亮点:“技术-伦理-商业”一体;赋能传统技艺;根植文化基因。

4. 园艺疗愈技术与融合与实训:

(1)课程主要内容:模块1疗愈性园艺技术体系(培育疗法、收获疗法、创作疗法);模块2跨模态技术融合路径(园艺+芳香疗法、园艺+景观疗法、园艺+动物辅助);模块3特殊人群适配技术(职场高压人群和学生群体)。

2)课程教学设计:①三级进阶实训体系(如下图);②五步沉浸教学法


(情境导入、技术解构、融合实验、伦理辩论、方案孵化);③动态评估(技术掌握度、融合创新力、风险管控力、人文关怀度)

3)教学实施:①场地分级配置(教学区、工坊区、评估区);②产学研转化。

4)课程亮点:①“从土壤到心灵”全链融合;②古法新用;③严控伦理底线。

园艺操作必须与循证医学结合,例如用握力监测仪量化移栽动作的康复效果,避免沦为休闲娱乐活动。

5. 疗愈花园设计与实训:疗愈花园设计与实训课程的系统化设计方案,深度融合景观设计学、环境心理学和循证疗愈理论,突出科学量化、文化转译、无障碍普适三大特色,并配备可落地的实训模块。

(1)课程主要内容:模块1疗愈花园核心设计原理(感官序列设计、空间分区逻辑、植物疗愈矩阵);模块2全人群无障碍设计技术;模块3文化基因转译技术(中医五行理论、园林借景技艺、节气农事智慧)

(2)教学设计方案:①四阶项目驱动实训(基地诊断、原型设计、技术验证、运营推演);②教学工法(材料创新工作坊、跨文化评图会);③循证设计评估工具包;③人群-植物禁忌。

(3)产学研转化路径:①标准制定;②产品孵化;③文化输出

(4)课程三大突破点:①科学可量化;②文化活态传承;③普惠性设计。

6. 疗愈活动策划:疗愈活动策划与实训课程的系统化设计方案,深度融合项目管理、循证疗愈与本土文化,突出可量化、可复制、可安全落地三大特色。

(1)课程主要内容:模块1疗愈活动设计原理(人群需求分析、五感刺激编码、文化叙事嵌入);模块2全流程活动技术(前置准备、活动实施、效果验证、伦理管理);模块3经典活动原型库.

(2)教学设计方案:三阶九步实训法(设计、实施、验证);扫描植物显示(全操作指引、文化叙事素材);伦理情景剧(角色扮演)

(3)量化评估体系:策划精准度(KPI达成度测算表)、风险控制力(应急演练计时器)、文化融合度(文化转译评分量表)、成本效益比(成本核算模型)。

(4)经典实训案例:验证数据(生理指标、行为观察、成本控制)


专业负责人:麻豪媚

人:束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