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文化创意和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创意策划能力、文化资源挖掘和创意产品开发能力、乡村旅游开发与运营管理等核心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新理念、新技术解决乡村产业发展和运营中的实际问题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通过微专业的学习,学生具备第二专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与职业适应性。
在社会与专业领域发展的预期培养目标为:
知识目标:掌握文化创意、乡村文化、乡村旅游等基础知识,掌握创意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管理、新媒体和数字营销等核心知识,了解农业经济、休闲经济、文化遗产、民俗学、数字营销等相关领域知识,构建全面的“文化+乡村+旅游”知识体系。
能力目标:具备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设计、运营执行和营销推广能力,拥有良好沟通协作和创新能力,可与政府、企业、社区、游客等多元主体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具备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价值目标:塑造正确价值观,培养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培养服务乡村、带动农民增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注重文化保护、生态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
思政目标:增强政治素养,坚定政治立场。强化思想道德教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强化乡村振兴使命认知,培养服务乡村发展的意识,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而努力拼搏,担当社会责任。
二、结业要求
本微专业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文化创意和乡村旅游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乡村旅游实践项目的初步训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策划、运营和推广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创新思维等科学思维能力,能解决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具备扎根乡村、服务产业的职业认同感。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了解文化创意和乡村产业等领域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2.掌握文化创意和乡村旅游专业基础知识,能运用项目运营管理的方法解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3.具有个人工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与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招生对象与条件
本专业面向全校人文、农学类、经管类、艺术类、工程类学生招生,任何专业学生均可选修。
四、修读要求
(一)修业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为1年,最长修业年限不超过2年。
(二)结业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学习完规定的5门课程,修习学分12分。
(三)结业方式
经微专业举办单位审核、教务处审定后,达到微专业结业要求标准的授予微专业证书。
五、课程设置
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微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课程名称(中英文) |
课程代码 |
学分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考核方式 |
开课单位 |
开课学期 |
理论 |
实践 |
线上学时 |
线下学时 |
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 |
|
2 |
32 |
24 |
8 |
0 |
32 |
考查 |
人文学院 |
1 |
文化创意与乡村文化传承 |
|
2 |
32 |
24 |
8 |
0 |
32 |
考查 |
人文学院 |
1 |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
|
2 |
32 |
24 |
8 |
0 |
32 |
考查 |
人文学院 |
1 |
新媒体技术与数字营销 |
|
3 |
48 |
24 |
24 |
0 |
48 |
考查 |
人文学院 |
2 |
创意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实战 |
|
3 |
48 |
16 |
32 |
0 |
48 |
考查 |
人文学院 |
2 |
合计 |
12 |
192 |
112 |
80 |
0 |
192 |
- |
- |
- |
注:本表中的“开课学期”特指“微专业”开课学期。
1.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实践教学含实验和上机教学),总学时=线上学时+线下学时;
2.线下理论教学学时不低于总学时30%,实践学时不应低于总学时的20%;
3.课内实践教学按照16学时/学分计算,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训课程按照24学时/学分计算。
4.“考核方式”填写线上考试、线下考试或考察;
5.开课单位填写任课教师所在二级学院,使用简写方式。
六、课程简介
1.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本课程聚焦乡村旅游开发的全流程实战能力培养,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从政策、市场、资源与文化四维视角,讲授乡村旅游概念、开发类型与发展演进,乡村振兴政策解读,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关键矛盾解析以及产品策划与项目运营等重要主题。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从资源评估、产品策划、规划设计到可持续运营的乡村旅游开发全链条能力,最终输出具备落地可行性的开发方案。
2.文化创意与乡村文化传承:本课程聚焦当前乡村文化面临的衰退和传承断层危机,突出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强调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产的实践路径探索,讲授文化创意的基本概念、乡村文化核心构成、乡村文化资源价值、乡村文化的创意转化(从资源到产品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乡村文化的可持续传承模式以及国内外乡村文化创意转化标杆案例等重要主题。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对乡村文化的审美和识别能力,将乡村文化元素转化为产品和活动的创意策划和设计能力,以及能够进行乡村文化IP打造的运营管理能力。
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课程聚焦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保护停滞化和开发碎片化的现实困境,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激活传统农业系统的可持续价值。讲授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全球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体系及其保护公约和政策、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类型、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路径以及遗产价值的当代转化等重要主题。通过该课程,使学生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脆弱性有基本认识,培养学生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项目的规划和路径设计能力,多方协同下遗产地乡村治理能力以及对农业文化生态的敬畏意识和遗产保护的社会责任感。
4.新媒体技术与数字营销:课程聚焦传统营销成本高、转化低的现实,旨在通过数字赋能打通农产品和乡村旅游产品的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讲授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包括图像处理、音频处理、视频处理、虚拟现实以及数字营销理论知识,并进行相关实践训练。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文案创作和短视频制作能力、电商直播和运营能力等农文旅营销实战能力,培养懂乡村、会技术、能营销的“数字新农人”。
5.创意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实战:课程以前期建立的芦南村、马套村、三涧溪等为实践基地,由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和基地导师三方协同指导,进行具体项目的策划、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共同培养学生从策划到运营的全链条实战能力,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断层问题。
专业负责人:田 芸
审 核 人:高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