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态
我校主办2025年第三期绿色农业工程青年学术沙龙聚焦低碳农业 共话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 2025-04-18 15:07:46 | 被阅览 次 | 来源:    


4月17日,由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科技处主办,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承办的2025年绿色农业工程青年学术沙龙第三期学术报告在淄博校区圆满举行。作为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本次沙龙聚焦“农业绿色发展与农产品碳标识体系建设”主题,汇聚行业专家与校内学者,特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郑循华研究员、我校资环学院陈燕教授作专题报告,通过前沿报告与产学研对话,为现代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创新思路。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人员及相关专业的60余名青年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会议由资环学院副院长江丽华主持。

郑循华研究员以《农业绿色发展与农产品碳标识体系建设》为题,系统解读了全球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碳足迹研究前沿。他结合IPCC清单编制方法学,通过云南梯田、东北黑土地等典型区域的长期监测数据,深入分析了农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动态平衡机制,重点介绍了其团队自主研发的CNMM-DNDC模型在精准模拟农田甲烷、氧化亚氮排放方面的突破性成果。郑循华强调,构建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的农产品碳标识体系,是落实“双碳”目标、提升农产品绿色附加值的关键路径,需依托遥感监测、物联网技术实现碳排放的精准量化与认证。

陈燕教授围绕《生物炭制备技术及农业应用效果》展开分享,针对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难题,介绍了团队研发的分级热解碳化工艺。该技术通过调控热解温度与原料配比,制备出具有多级孔道结构的功能型生物炭复合材料,可显著提升土壤固碳能力与污染物吸附效率。她表示,生物炭在碳封存、化肥减施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将为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与农田碳汇能力提升提供双重支撑。

在报告结束后,参会人员围绕“碳足迹核算技术落地难点”“智慧农业如何赋能减排”等议题展开热烈交流。郑循华结合国际经验,建议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科研支撑”的碳标识共建机制;陈燕则提出,可通过校企合作推动生物炭制备技术产业化,助力山东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提升。张桂斋院长表示,资环学院将依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联合科技处搭建“碳足迹监测-减排技术-政策咨询”一体化平台,为教师科研与地方产业需求对接提供支持。

本次沙龙紧扣国家“双碳”战略与农业绿色发展需求,既展现了前沿学术成果,也为产学研协同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学校将围绕“农业装备智慧升级”“生态循环技术”等主题持续开展系列沙龙活动,搭建常态化的学科交叉创新平台,助力青年教师和同学拓展视野,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科研能力,推动农产品碳标识体系迈向新高度。通过跨学科交流与成果转化,进一步强化学校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产业的能力。

(撰稿人:陈燕;初审人:迟晓君;终审人:刘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