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我院2024级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在张忠峰院长及专业教师团队带领下,赴山东省黄河下游环泰山区域国土绿化示范项目(肥城项目区),成功开展以无人机测绘、遥感解译与星地同步测量为核心的生态监测实践。这场在生态修复一线展开的"行走课堂",实现了专业技术实践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
实践伊始,同学们在田间亲自完成测量区域的清理、布设与标记工作。这些基础劳动不仅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更让大家体会到野外数据采集工作的严谨与不易。
在无人机测绘环节,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分组合作,从组装调试到飞行操控全程动手实践。当无人机腾空而起传回实时影像时,大家深切体会到:每一次成功的遥感飞行,都离不开扎实的前期准备和团队配合——这正是劳动精神与工程素养的生动体现。
在“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环节,同学们结合无人机影像与多分辨率卫星数据,通过“野外踏勘-室内解译-实地验证”的系统训练,重点对项目区植被覆盖与土地利用变化进行解译与分析,亲身实践了遥感图像野外解译的完整流程与操作方法。
作为本次实践的技术深化环节,师生们精准契合欧洲"哨兵-1号"雷达卫星过境时机,开展了严格的"星地同步土壤参数测量"。同学们严格按照"五点法"布设样点,使用TR-6D土壤参数速测仪进行数据采集,最终获取了与卫星像元尺度相匹配的可靠"地面真值",为评估肥城项目区的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成效提供了直接数据支撑。
此次在肥城项目区的实践,不仅让同学们在生态修复一线夯实了专业技能,铸就了劳动精神,更让他们亲身感受到遥感技术在服务国家生态战略中的重要价值,坚定了运用所学守护绿水青山的理想信念。
撰稿:钮小坤;初审:尉辉;终审:张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