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底至6月初,“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农业产业规划(北乡片区)”课题组主要成员王晓玲、丁爱芳、李永、摄晓燕等四位老师,深入太平、孙耿、大桥、崔寨四个街道开展农业产业调研,走访30余个村庄,聚焦土地流转、种植结构、产业升级等核心议题,为起步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土地流转多元探索,经营主体活力显现
调研发现,土地流转呈现“企业主导+村集体协调+农户自主”多元模式。太平街道王炉家村将全村土地全部流转,形成“1100元保底+浮动分红”创新机制,村集体提留部分收益用于公共服务;孙耿街道冯家村与中化集团签订10年规模化粮食种植协议,成为“企业代管+村民务工”典范。而部分村庄如太平鲁家村、后石村因村民对土地依赖度高,仍以自营或村内代种为主,凸显差异化需求。

图1 项目组成员在孙耿街道老杜家村委调研
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产业链短板待突破
各街道立足资源优势培育特色农业:太平街道“骇河甜源”西瓜通过电商直播打开高端市场,亩均效益达万元;孙耿街道张沟村大蒜种植面积超400亩,正筹建冷库延伸产业链;大桥街道东营子村黄金梨品质优良,但受限于灌溉水质,产能亟待提升。调研同时暴露共性短板:农产品深加工缺失、品牌溢价不足,如牧马村西红柿虽亩产2万斤,但90%以地头批发销售,电商渠道占比不足5%。

图2 项目组成员在太平街道农户家调研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政校企联动谋新篇
面对劳动力老龄化、新技术应用率低等挑战,多地探索创新路径:太平小栏庄村与高校共建“科技小院”,计划引入智慧灌溉系统和电商培训;老杜家村发展“互助组”模式,实现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孙耿街道拟打造循环农业示范区,推动瓜秧、农膜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课题组建议,下一步需强化“规模经营+特色增值”双轮驱动,通过土地整治完善基础设施,搭建数字化产销平台,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此次调研为科学编制农业产业规划奠定基础,助力打造黄河流域现代农业创新标杆。
撰稿:王晓玲;初审:尉辉;终审:张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