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我院2024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黄瑞瑞、燕月、钮小坤、侯成磊等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泰安肥城乡村一线,先后在张安村、洼里村、鱼山村开展专业实习和劳动实践,将课堂理论知识与乡村实际需求深度结合,在田间地头解密农田水利与乡村发展的生态密码。
在张安村,团队在开展无人机测绘和遥感解译实操训练的基础上,聚焦农田水利“生命线”,对村内现有灌溉渠道、喷灌、滴灌等水利设施进行全面勘察。记录运行状况、渠道边坡的植被覆盖情况,询问村民使用体验,灌溉效率、设施老化程度等,为后续设施优化提升提供一手数据支撑。

随后,团队前往洼里村,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展开专题调研。成员们走进田间地头,实地查看土地平整度、农田路网布局、灌溉排水设备应用情况,了解高标准农田在提升亩产、节水、农田生态等方面的实际成效,同时对比分析高标准农田和普通农田的亩均产量和节水效果,重点了解了高标准农田的生态渠,切身感受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高产”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探寻节水灌溉与生态保护相融合的实践路径。另外,在洼里村,还专程带学生参观了无人机器人智慧农场,了解现有的无人机器人灌溉、机器人撒肥等智慧农业设施,以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真切体验到现代农业的科技感。

最后,在鱼山村的乡村规划调研环节,指导学生结合村落自然风貌、产业基础与村民诉求,对村内住宅布局、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和旅游发展、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现状、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等内容进行调研。重点带领学生考察村域内山体、水体、农田和植被等自然要素,了解山体植被复绿、村庄坑塘整治等生态修复工程,引导学生掌握村庄规划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方法,熟悉乡村规划调研内容及生态修复举措,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通过生态修复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现代化发展协同共进的创新路径。

此次实习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技术、乡村规划的认知,更是通过这次亲身体验,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国家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战略背后的重大意义。
撰稿:黄瑞瑞;初审:尉辉;终审:张忠峰